这家银行不建灾备中心,照样实现了在华为云上自动化、分钟级恢复!

在很多人印象中,“容灾”是一个沉重而昂贵的词:要建异地机房、要配套网络线路、要配备备用主机,还要有一支7×24小时待命的运维团队。但有家外资银行,在没有建设任何灾备数据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了自动化、一键级别的容灾恢复。
 

这不是想象,而是他们基于云架构的新尝试——一次关于“轻灾备”的技术落地实践。


一、传统灾备的“三座大山”,你踩过几座?

这家银行在欧洲运营多年,系统核心架构基于 VMware 平台,本地部署、稳定可靠。但当他们计划为关键业务系统构建灾备能力时,遇到了一连串挑战:
 

  1. 建设成本高
    灾备不仅仅是“再买一套硬件”,还涉及双活数据中心的场地、网络、运维投入。对于资源敏感的海外分支来说,这种长期投入难以承受。
  2. 资源利用率低
    传统灾备需要长期在线的备用主机和配套存储,但平时几乎不用,“养着”一套系统,却只为万一发生的切换准备。
  3. 恢复流程复杂
    即便部署了灾备系统,真正发生故障时,从备份恢复、环境重建,到网络配置和数据验证,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耗时数小时甚至更久。


“我们更需要一个敏捷、自动的方式,不依赖固定机房,也不希望流程太依赖人。”
——该行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如是说。

 

某商业银行使用HyperBDR容灾上云

 

二、解题思路:不是“重建”,而是“调度”

银行最终选择将容灾目标环境转向云,并联合万博智云引入了 HyperBDR 云灾备平台,思路非常明确:与其“先搭建”灾备环境,不如“按需调度”资源。
 

整个容灾方案的重点,不在于替代传统灾备架构,而是引入一种更灵活、轻量、自动化的恢复机制。


三、灾备也能“即开即用”,不是梦

在实际方案中,这家银行不再部署固定的灾备主机,而是使用 HyperBDR 将 VMware 虚拟机数据周期性地备份并同步到华为云对象存储,并预配置好恢复所需的关键参数(如虚拟机配置、网络策略、挂载点等)。

 

发生故障或需要演练时,系统将:

  • 自动调度云端计算资源(ECS等)
  • 按预设恢复流程进行重建和启动
  • 实现分钟级的业务“云上唤醒”

 

整个过程中,IT团队仅需确认触发时间和目标快照,所有恢复流程由系统编排自动完成。


四、从“备份”到“恢复编排”,灾备的边界正在改变

这次实践也让人意识到,现代容灾的关键早已不再是数据“是否备份”,而是:

  • 数据能否在云上重建为一个完整、可用、联网的系统?
  • 恢复流程是否标准化、自动化、无须人为干预?
  • 整套机制是否支持异构环境(如 VMware 到华为云)下的快速转换?


HyperBDR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流程自动化协调器”的角色,而非一个简单的备份软件。


 

五、一次演练只花了20分钟

上线初期,该银行进行了完整的容灾演练,从触发恢复到关键业务页面可访问,仅用时约 20 分钟。整个过程无需运维人员逐步操作,更像是一种“程序化响应”机制,而非传统的“人工救火”。
 

IT负责人总结说:“我们不再把容灾看成一次性的项目,而是融入日常运维和演练体系的一部分。”

 


六、云时代的容灾:不一定要“重”,也可以“巧”

这个案例证明:灾备不一定需要一个物理机房,也不一定要日常运行完整的备用系统。只要流程设计合理、平台能力到位,也能实现更高性价比的业务连续性保障。


对那些还在犹豫灾备投入的企业来说,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 容灾是否可以“租”而不是“建”?
  • 恢复流程是否能像CI/CD一样自动化?
  • 多云、异构环境下的容灾是不是已经可以一键解决?

 

万博智云已经为政府、金融、医疗、能源、制造、运营商等多个重点行业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云容灾解决方案。以独有的自动化部署、无主机同步、一键云上恢复等能力,助力客户牢筑云端业务韧性。点击>>立即下载案例PDF,了解客户案例详情!

 

你的容灾思路,是否也到了“重构”的时候?如果你也在思考灾备的轻量化转型,欢迎>>立即申请免费HyperBDR产品试用或者demo演示

准备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了吗
点击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