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通院数据,2023年工业企业上云率突破35%,其中制造行业采用私有云比例达52%,混合云模型逐渐成为主流。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迈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传统制造企业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但转型不是纸上谈兵,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往往复杂难解:一边是智能工厂、工业AI、IoT平台等新业务呼啸而来,另一边却是那些早年部署的老系统、老平台,依旧稳定运行着,沉没成本高、升级压力大。IT负责人站在十字路口:要稳定,还是要创新?要兼容既有系统,还是构建下一代架构?在有限资源下,这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这正是广东某电气制造企业面临的真实处境。
广东某头部电气制造企业专注于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研发与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等核心基础设施领域,业务系统支撑着研发、制造、供应链等多个关键环节,对IT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可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随着智能制造深入推进,企业IT系统在既有的传统Hyper-V虚拟化平台基础上,又逐步引入了国产超融合平台,呈现多平台并存的态势。为保障关键业务连续性,企业希望建设一个统一、高性能、兼容旧有系统且适配未来发展的灾难恢复平台。目标是在广东省内两个生产基地之间建立跨地域容灾体系,支撑关键业务系统的持续可用与异地自动接管,并满足运维效率、成本控制及未来扩展等多维需求。
为构建兼容混合架构并能实现统一管理的异地容灾体系,企业在方案设计上经历着重重考验:
1. 系统复杂,容灾方案设计难:
现有环境包含Hyper-V、国产超融合平台,涉及多个操作系统环境和虚拟化技术,容灾方案需确保不同环境间的数据同步、备份与恢复流程一致,带来较高的方案设计与交付难度。
2. 业务现代化,要求更高效的连续保障:
随着 AI、IoT 等现代化业务场景的接入,IT架构承载更高的业务连续性要求,客户对快速、自动化的系统恢复期望较高。然而市面上的传统容灾工具恢复流程复杂、依赖人工操作,在资源调度和弹性支持方面难以支撑高效、稳定的系统恢复。
3. 灾备经验不足,容灾运维困难:
传统容灾工具操作复杂、缺乏自动化能力,缺乏容灾经验的IT团队往往难以轻松完成配置和实施定期演练,形成可运维可验证的容灾保障机制。
该企业最终选用了基于HyperBDR云容灾与国产超融合平台构建的一体化联合容灾方案,成功构建端到端的跨地域、跨平台的容灾体系,仅用 1 个月完成容灾部署、数据同步与演练验证,客户对最终验收效果表示满意。
结合高性能超融合平台及HyperBDR的自动化容灾工具,构建方案关键策略如下:
1. 兼容多架构,容灾汇聚统一平台管理
HyperBDR部署于目标端的国产超融合平台,可将两个不同架构的生产平台(Hyper-V和国产超融合平台)统一纳入容灾管理,数据在一个容灾平台进行统一备份、恢复与监控。既兼容现有平台运行,又为后续信创平台的逐步替代奠定技术基础。
2. 结合高性能平台,实现容灾恢复自动化编排
结合超融合平台的超高读写性能和秒级弹性算力调度,依托HyperBDR的自动化资源编排能力,实现灾难发生时快速批量拉起虚拟机,有效提升容灾恢复效率,保障多端高并发接入的典型场景下的业务连续性。
3. 跨平台容灾演练,常态化验证
用户无需切换多个平台,在完成容灾方案配置后,云上演练可一键在HyperBDR平台完成,在不影响生产业务持续运营的前提下,助力企业高效开展常态化业务验证,甚至基于备份数据实现在容灾平台上的数据再利用。
4. 弹性资源调度,按需扩容
依托超融合平台的弹性资源池与HyperBDR按需授权的灵活扩展能力,企业可根据业务需求逐步扩大容灾保护范围,实现持续演进与灵活管控。
“我们过去在 IT 上投入不少,要在原有架构上实现稳定的异地容灾,说实话是一项不小的挑战。HyperBDR+超融合平台的联合方案帮助我们顺利落地了这一目标:兼容原系统、部署周期短、演练也能轻松自助,真正让容灾从'能部署'变成'敢用、会用'。”
——该电气制造企业 IT 基础架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