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的一个普通早晨,一家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投资控股公司大楼里,气氛一如既往地忙碌而有序。
27岁的应付账款专员哈菲兹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手边一杯刚泡好的Teh Tarik还散发着浓郁的奶茶香。月末的付款申请堆积如山,他的屏幕上已打开七个Excel窗口。
屏幕上,一封标红邮件突然弹出。邮件主题显示为“【最后确认】INV-SGP-48765修订版(滞港费预警)”,发件人显示为官方电子发票系统,哈菲兹并未留意藏在地址栏最后看起来非常合理的子域名。
他匆忙点了进去,按照邮件下载提示升级了所谓的“阅读插件”,鼠标点击确认的那一刻,屏幕蓝光一闪,他浑然不觉,一场风暴已悄然拉开序幕。
几个小时后,灾难如潮水般席卷而来。
公司财务部多台电脑接连出现文件被锁定提示,近90%的关键财务数据被加密。勒索软件通过邮件附件伪装发起攻击,虽未扩散至全公司,但财务系统受损严重。所幸IT团队第一时间切断网络连接,并限制病毒传播范围,将影响控制在财务部门内部。
事故发生后,IT团队迅速展开抢救行动。他们按照传统灾难恢复流程展开努力:隔离受感染系统、评估损害范围、检查备份存储可用性、从备份中提取数据、手动重装操作系统和关键应用、应用安全补丁,并逐一验证配置……
然而,严重依赖手动操作的传统灾难恢复流程如同老旧的机器,效率低下。
更棘手的是,备份系统虽未被勒索软件直接加密,却因与生产系统共享网络,部分元数据受损,导致恢复不一致;加上缺乏演练和人为操作失误,令恢复难度陡增。
“我们拼尽全力抢救数据,可备份恢复进展慢得让人绝望,”IT基础设施总监林先生回忆道,“每拖延一分钟,业务和客户信任都在不断流失。那一刻我才明白,之前的‘本地备份方案’面对现代威胁已经难堪大用。”
整整110小时过去,筋疲力尽的团队才勉强让系统重新上线,但最终仅恢复了60%的关键数据,剩余40%的数据则永久丢失了。
这场攻击暴露了公司在灾难恢复体系设计上的多个盲点:
•备份数据与生产系统紧耦合,缺少物理与逻辑隔离;
•恢复流程缺乏自动化设计,无法快速应对紧急状况;
•跨区域、跨平台弹性不足,难以迅速调动冗余资源应对危机。
这场灾难如一记重锤,敲醒了企业的管理层。
恰逢《2024年网络安全法》(第854号法案)正式实施,管理层迅速达成共识:必须重构灾备体系,不仅要满足合规要求,还要加固数字资产防线,建立可验证、可持续的灾难恢复能力,并通过审计持续监控其有效性。
为此,IT团队决定从传统的本地虚拟化架构转向更具弹性与容错能力的云架构,同时分三步走完成灾备体系建设:核心系统上云、跨可用区灾备和异构云容灾,最大限度降低未来风险。
首先通过上云优化企业基础架构的弹性,优先选择将其核心业务系统部署至华为云马来西亚区域。
借助云平台的安全隔离、资源弹性和API驱动能力,团队逐步完成从传统虚拟化架构向云原生架构的过渡。
为了提升核心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团队在公有云的另一可用区搭建了完整的灾备系统。一旦主业务系统不可用,可一键在备份环境接管。
由于HyperBDR与云平台完美结合的自动化资源编排能力,业务恢复时间被压缩到5分钟级别,这与此前的110小时恢复周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为保证灾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恢复业务,项目团队设计了标准化的演练计划,每月进行一次全流程测试,并通过仪表盘实时监控恢复时间、数据一致性与系统可用性,保障演练结果可溯可审。
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跨云容灾能力”,企业又利用HyperBDR在AWS部署了另外一份独立的副本,构成了创新的跨云容灾架构。
在决定是否上异构云容灾时,团队内部曾有过激烈讨论——毕竟维护两个平台会带来一定的管理复杂度。但林先生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多一个‘备份’,而是希望拥有‘另一选项’的能力。万一哪天云厂商服务不可用,我们要有逃生通道,而不是等他们修好。”
最终团队选择配置跨云数据同步频率为30分钟,在满足合规的同时兼顾了成本控制。
基于HyperBDR与华为云和AWS的深度对接,跨云容灾的难度大幅降低。增量同步机制确保AWS上的副本保持关键业务数据的同步一致。当面对更加极端的场景时,团队也可快速在AWS恢复生产服务,避免“全平台不可用”的单点风险。
几个月后,企业办公楼里多了一份从容。新的灾备体系带来了显著成效:
•业务韧性显著增强:跨云容灾策略方法避免了单点故障,显著提升了该公司整体数据安全保护水平。常规的容灾演练大幅加强了IT团队应对极端场景的信心。
•合规性全面达标:新的灾难恢复策略完全符合《2024年马来西亚网络安全法》,同时满足了审计要求。
•投资者信心提升:优先考虑双层保障的网络安全和灾难恢复措施,超越了行业最佳实践,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展示了其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承诺。
通过本次灾备体系重构,该企业成功摆脱了对单一平台和传统架构的依赖,降低了勒索软件攻击的风险,全面提升了业务连续性能力与IT响应效率,为未来的扩展与风险应对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重构让我们不再只是满足于‘能恢复’,而是开始主动思考架构的前瞻性,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备份,而是一种可验证、可控、可演进的韧性。” —— 林先生,IT基础设施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