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云浪潮下,基于HyperBDR构建合规可控的数据恢复与混合架构

近年来,全球对“数据主权”与“技术自主”的关注持续升温,主权云已从概念走向落地,正在重塑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尤其在欧洲市场,围绕数据合规、云安全、访问控制 的博弈,已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核心焦点。

 


一、全球主权云趋势与原因剖析

 

1.主权云加速落地,云巨头主动适配监管

 

今年6月,AWS宣布将投资78亿欧元,于 2025 年底在德国新建主权云区域,完全独立于现有AWS系统。年初,Microsoft推出Microsoft Sovereign Cloud,Google 与Atos、德国电信合作“主权云解决方案”,Oracle 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和西班牙马德里推出EU Sovereign Cloud……

 

美国科技公司已不再试图对抗监管,而是主动适应“主权云”规则,主权成为其未来在欧市场的生存前提。 欧洲本土企业也在加速落地。尽管Gaia-X 因治理问题面临挑战,但欧洲云生态建设已进入“实用主义阶段”:SAP计划投资超过 200 亿欧元来扩大其在欧洲的主权云产品;OVHcloud、Scaleway、Open Telekom Cloud(T-Systems)等欧洲厂商深耕敏感数据领域……多数欧洲中大型企业采用“混合云 + 主权云”架构应对跨境数据监管,主权云已经从“构想”推进到“可持续交付能力”的实操层面。

 

无论是美国科技巨头的战略调整,还是欧洲本土厂商的加速崛起,都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企业不能再仅关注“数据存放在哪里”,而应更关注“数据能否在本地受控访问,谁来建设和运维”,数据管理逻辑正在从“数据驻留”向“访问主权”转变。

 

2.主权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瞩目

 

这场以“主权云”和“本地数据保护”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重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因素推动下的全球性战略转向。除欧洲外,亚太与中东区域也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数字治理意识,已将“数据主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法律、政策或重大合作项目加以推进,形成了全球主权云发展的另一股核心力量。

 

(1)亚太地区:合规与国产化并举

在亚太,多数国家既面临外部数据依赖的隐忧,也有内部数字化基础较强的优势。因此,“数据主权”主要通过法律制度与本地化架构协同推进: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推动关键业务数据本地化,新加坡IMDA政府云主权框架要求关键公共服务数据部署本地合规云,日本、韩国亦通过法律和合作项目强化主权云建设。

➡️ 亚太国家在制度建设与产业布局上双轨并行,逐步形成以“合规+自主”为特征的主权云生态。

 

(2)中东地区: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快速追赶者

中东多国在数字化转型中高度关注主权、安全与能源信息的本地控制,因而对“主权云”的接受度高、推进速度快。沙特、阿联酋等国高度关注能源、金融等关键行业数据的本地控制,推动国际云服务商建立本地云平台或主权云专区。

➡️ 在国家安全与关键产业数字化的牵引下,中东正在成为主权云全球布局的重要“新热点”。

 

3.主权云成为焦点的原因剖析

 

主权云已成为跨国企业与部分国家在战略层面的共同焦点。这背后的原因包括:

 

国际环境动荡与地缘政治博弈:俄乌冲突、中美科技对抗、跨境数据纠纷频发,使各国意识到依赖外部科技平台托管关键数据存在巨大战略风险,主权云成为控制力回归的首选路径。

国家战略驱动云基础设施本地化:欧盟、日本、沙特等纷纷将主权云纳入国家数字主权战略,通过资金扶持、认证体系和本地合营推动本地云服务独立于全球平台运行。

法规日益严苛,数据合规不断升级:从GDPR到《数据法案》,全球数据治理规则正从“数据存放在哪里”转向“谁能访问、谁有权处理”,推动企业在架构上主动满足访问主权与法律合规。

平台风险频发,企业主动“去依赖化”:云厂商涨价、商业模式变化、供应链不确定性频繁暴露,加速企业对“退出机制”“平台独立性”的重视,主权云架构成为降低风险的现实选择。

产业数字化深入,数据地位抬升:云原生、AI、大模型等技术对数据依赖度提升,使数据安全控制不再是技术议题,而是影响企业竞争力与信任体系的核心,推动主权云走向全球共识。

 

二、中企启示:基于“主权感知”的跨境数字战略

 

在“主权云”全球兴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数字战略与基础架构能力,尽早构建具备“主权感知”的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提升企业在数字主权时代的生存力与主动权。尤其是正在出海或计划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主权感知不仅意味着对国内合规要求的响应,也涉及企业出海面临的跨境数据治理问题。

 

1.熟悉并适配国内外主权合规要求

 

(1)中国法律要求

我国法律对数据出境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有严格规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要求对敏感数据、个人信息及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分类保护和跨境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明确企业在跨境传输数据前必须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数据出境符合国家安全与合规要求……企业需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出境、哪些必须本地化,同时保留评估和审计记录,以便监管审查。

 

(2)国际目标市场的法律差异

不同国家对数据入境、存储和访问控制要求差异显著:

  • 欧盟高度重视隐私保护与跨境数据安全,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严格管控个人数据及敏感信息的收集、存储、访问与跨境传输。其中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BDSG、法国《信息与自由法》都要求核心数据必须本地存储,访问由本地团队受控;
  • 新加坡“IMDA政府云主权框架”要求关键公共服务数据部署于本地合规云平台,并要求云服务商具备政府资质;
  • 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要求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数据禁止出境,同时要求访问记录可审计;
  • 其他国家包括日本要求对政府和重要行业数据要求本地存储和运维团队本地化,澳大利亚《隐私法》要求跨境传输前进行安全评估与合规验证等……

 

2.具体举措:建立可审计、合规、灵活的跨境运营能力

 

为确保出海合规和主权感知能力,企业可采取以下落地措施:

  • 建立合规知识库与部署模板:收集各国法规、数据分类要求、访问权限和审计标准,设计可配置模板,自动选择本地存储、访问策略和合规审计方案。
  • 强化本地合作与专业支持:与本地云平台、MSP、法律机构协作,利用其政府资质和经验,快速建立合规托管能力;引入法律与合规专家降低风险并提升监管信任度。
  • 常态化监控与审计:实时监控跨境数据流动,确保可追溯和可审计,定期检查优化合规性,防止违规或数据泄露。

 

3.从灾备角度看:如何构建“主权感知”的跨云混合架构

从灾备角度分析,数据主权的要求开始从存储位置向数据访问控制与运维权限延伸,对企业的灾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合规性和灵活性要求。仅依赖“核心敏感数据本地化存储”已无法满足当下的监管环境,跨云混合架构成为应对复杂跨境合规与潜在地缘政治风险的关键策略:

  • 核心数据优先本地灾备:若本地有主权云或合规云节点,应优先将核心敏感业务和关键数据部署和备份恢复至本地节点,确保访问与恢复满足当下监管要求。
  • 保持多云弹性:在对于非敏感业务没有强制要求本地备份恢复的国家地区,可继续利用公有云或多区域节点,以获得成本与效率优势。
  • 跨区跨平台迁移能力:考虑到未来合规升级或地缘政治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在不同云平台和区域之间快速迁移与灾备切换的能力,确保业务不中断。
  • 可控运维与合规可验证:通过跨云的权限管理、日志审计和常态化演练,确保数据访问和灾备操作全程可控,并能随时生成合规证明以应对审查。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从存储本地化扩展到访问控制与运维权限全链路可控,建立安全、可控、灵活的跨云灾备体系。

 

HyperBDR 云容灾已与 30+ 云平台、50+ 云版本实现自动化对接,帮助企业自由选择目标平台进行备份与恢复,有效避免依赖单一厂商。依托独有的 Boot in Cloud 技术,企业在灾难发生时可一键启动云侧资源,实现分钟级业务恢复;另外,HyperBDR 支持多租户隔离,容灾全流程报告导出与自动化合规演练。HyperBDR助力企业在主权云趋势下打造安全合规、灵活且可验证的的云灾备能力,为主权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万博智云 HyperBDR云容灾产品

 


三、结语:从合规被动应对,到战略主动建设

 

主权云不仅是一场技术趋势,更是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战略议题。在数据成为核心资产、云平台地缘属性不断强化的当下,谁能在“合规”框架下,在“本地限制”中实现“全球弹性”,将决定企业技术底座与市场空间。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主权感知”都必须成为战略前置逻辑,而不是被动应对监管的补救措施。下一阶段,能否从系统能力、合规治理、生态协作等层面构建真正可验证、可控、弹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将成为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与韧性的重要标尺。

准备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了吗
准备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了吗
点击试用